身殘志堅創新業—記辰溪縣后塘瑤族鄉前塘村殘疾農民宋小林
懷化市殘疾人聯合會 www.5zfl.com發布時間:2016-07-08 00:00信息來源:
身材瘦弱,行動時左腿蜷縮,憨厚實誠,沉默少言。初見宋小林,很難讓人想到眼前這位身患殘疾的農家漢竟把承包的100多畝蔬菜大棚打理得有聲有色,用勤勞耕耘出了自己的致富綠島,他每年大棚蔬菜收入達30多萬元,創造了正常人難以企及的奇跡。他就是辰溪縣后塘瑤族鄉殘疾農民宋小林。
在他的田間地頭,每天清晨只見來自黃溪口鎮、辰溪縣城、溆浦縣城販運蔬菜的貨車絡繹不絕。來自溆浦思蒙的劉師傅把一疊鈔票遞給宋小林說:“我每天到宋老板的大棚拉蔬菜,他的蔬菜出產早,價格合理,特別是他為人實在、誠實守信,我相信他!”
宋小林幼時患有小兒麻痹癥,留下了肢體三級殘疾。身殘志不殘的他敢闖敢拼,憑著一股闖勁走出了一條比常人艱難許多的創業路。談到自己走過的道路,特別是那些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宋小林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別人能做的,我也行!”
今年54歲的宋小林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輸、不自棄的闖勁。
年輕時候,宋小林在村里當過村干部。1996年,看著村里的年輕人都外出打工賺錢,不服輸的勁頭,加上撫養4個子女的重擔,催促著宋小林也加入了南下務工潮。
在同村人的引薦下,宋小林進入深圳某飼料加工廠做保潔工作。剛上了半天班,工廠老板就以腿腳殘疾為理由,把他給“炒”了。宋小林含著眼淚被“請”出工廠大門,感到又屈辱又遺憾。
因身體殘疾吃了多次“閉門羹”后,宋小林決心自己創業,做販賣蔬菜生意。他東拼西湊花錢買了一輛二手電動三輪車,每天凌晨天還沒亮就騎著車到菜市場擺攤,深夜還要去批發市場進第二天賣的菜。宋小林感慨萬千地說:“那個時候真苦哇,每天最多只能睡4個小時。所幸的是收入還好,最好的時候一天入賬1000多元,比打工強多了!”他第一次嘗到了創業的“甜頭”,一干就是17年。
2014年,宋小林和妻子回鄉過年,看到村里新成立的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正大規模流轉土地發展大棚蔬菜,他內心一動,萌生了在家鄉種植大棚蔬菜的念頭。
他與妻子一合計,兩人思想一致,形成了共識,決定不再去外面闖蕩,就在家鄉創業。
宋小林拿出家里6萬元積蓄,貸款1萬,找親朋好友借來8萬,然后從村里流轉來150多畝土地,在村民詫異的眼神中開始搭棚種菜,成為全村第一個大棚蔬菜大戶。
大棚剛搭起來,宋小林就遇到了難題。菜秧剛下種半個月,就出現了大面積“死秧”。急得團團轉的宋小林,一邊細讀蔬菜種植技術書籍,一邊拿著本子向村里的種植能手舒文友請教,最終發現“罪魁禍首”竟是棚內濕度過大。宋小林立馬把家里的抽油煙機搬來干燥空氣,并開始重新播種育秧。
經過反復研究摸索,如今,宋小林的蔬菜大棚已初具規模,每天來棚里訂購蔬菜的商戶絡繹不絕,而他自己也成了村里有名的“種菜專家”。
宋小林說:“按照現在的銷量來看,每畝大棚收入5000元是不成問題的,除去成本,一年下來凈賺30萬元是肯定的!種地還真是個好門路!”
他的臉上堆滿了豐收喜悅,也彰顯了一個創業者的自信和胸懷。